网站首页 > 省内解读

突出优势,加快推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导读
       202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对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的深刻阐释,是新形势、新理念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次全面升级,为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背景意义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以10.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6.6%的常住人口和30.1%的粮食产量,GDP年均增速10.5%,是四大区域板块中增速最快的地区,占全国比重由2006年的18.6%上升到2020年的21.9%,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地区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直到此次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意见》),关于中部崛起的政策顶层设计从未间断,中部地区发展提质升级不断加速。但目前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发挥不充分、内陆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秩序加速重构,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度聚焦《意见》提出的六个着力: 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立足省情实际,把握机遇发挥优势,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创新引领,深化区域协同,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
       焕发传统优势新活力。我省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具备先天优势。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我省辐射东中西、联通境内外的枢纽地位,加快区位交通优势向枢纽链接优势再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换。持续挖掘文化底蕴、市场辐射、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文化底蕴、市场辐射、劳动力资源等传统优势向文旅融合、消费市场、人力资本等新优势的转化,发挥战略腹地优势,全方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吸引人才、资金、教育等要素在我省汇聚,补齐短板,放大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现代轻纺、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固链强链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以“Huanghe”本土品牌为引领的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系列,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郑开科创走廊,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社会良好创新氛围,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放大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溢出效应,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加强北斗应用、量子信息、区块链、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推动相关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跃迁,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面提升“四路协同”发展水平,加快构建多向立体、内外连通的“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和“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突出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带动作用,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主体、国际铁路枢纽为支撑,加快融入全球枢纽体系,探索推进综保、口岸、自贸等功能完备的内陆枢纽港体系建设,强化物流集聚功能。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枢纽、大通道优势,依托主要交通枢纽以及运输通道发展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加强枢纽、通道与城市的联动,在超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实现枢纽经济与通道经济有机融合,提升枢纽经济辐射带动空间、范围、层次和质量,变“流经济”为“留经济”。并围绕产业链分工形成区域联动且闭合循环的经济运行路径,更好发挥交通枢纽的区域开发带动作用,将枢纽经济转化为以交通枢纽为基础和支撑的经济枢纽、产业枢纽、贸易枢纽、金融枢纽。
       深化区域合作新机制。依托我省区位交通优势,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不仅要加强我省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京津冀等城市群的经济联系,也要加强中部地区内部间的合作互动,探索省际协同共享发展机制,凸显区域合作发展优势,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优化升级,促使资本、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将先进地区的金融、创新、人才等优势与我省的交通、市场、人力等优势融合共促,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合作发展格局。加快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提升郑州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辐射能级,突出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完善安阳、商丘、南阳、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加快构建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作为全国乡村人口最多的省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我省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力点,依据地域特色,发展养殖、农牧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多途径提高农村收入,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完善农村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结语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使命,并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相叠加,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更加完备精准。我省应充分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巩固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态势。

作者:郭小壮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