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部门动态
市林业局:新时代焦作林业成就篇 奋力绘就新时代秀美山川新图景
走进新时代,一个个喜报从焦作市林业战线传来。
我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在全省率先实现林业生态县全覆盖。3年来,全市完成森林资源培育3449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2%,在南太行构建了823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廊道”811公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筑牢生态屏障。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岳益民说:“这是我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科学规划种植、织密造林护林‘一张网’,健全体制机制、下活质效融合‘一盘棋’,突出建设重点、绘好全域秀美‘一幅画’结出的丰硕成果。”
在织密“一张网”上,坚持增绿量、保质量并重,做到了“四个注重”。注重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森林焦作”十年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变造林为“造景、造福、造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焦作;持续推进百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沿太行生态带以及“四好农村路”沿线生态廊道提档升级。注重分类实施,在城市,实施完成南水北调绿化带、大沙河生态治理等标志性工程,建成开放天河公园、苏蔺公园等24个公园和204个街心游园,中心城区新增绿地600公顷、绿道100公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在农村,全面推进道路、农田及房前屋后绿化,村镇道路绿化率达80%、林网控制率达96%、水岸绿化率达96.8%、乡村绿化率达45%;在山区,出台《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取缔的1504个非法采矿点、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和非煤矿山企业进行补绿增绿,新建的南太行生态监测站填补了国家南太行生态监测空白。注重科学种植,深挖“六块地”造林用地潜力,因地制宜、合理造林,精细化管理;为1327个古树名木建立档案,进行保护。注重防保结合,开展“全国打击毁林”、“野外火源治理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等专项行动;连续10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受到省政府领导表扬肯定;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低至0.2‰,远低于省定3.6‰的目标;救护黑鹳等野生动物40种81只,保护成效2次被央视《秘境之眼》专题报道。不断加大对孟州黄河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先后在核心区清退整改鱼塘128座,拆除大小养殖场230家,在实验区清退鱼塘143座,清退养殖场76家,规范养殖场104家,已修复黄河湿地面积2400亩,退耕还湿5300亩,黄河滩涂恢复了以往的干净、宁静。
在下活“一盘棋”上,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党委政府“一把手”任双主任的高规格绿化委员会,全面推进落实“林长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绿化大生态工作格局。健全资金投入使用机制,健全完善造林绿化补助机制,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将绿化用地承包给责任心和实力强的绿化公司开发建设,实现规模化造林、集约化经营;依法落实承包权、经营权、受益权,让造林者吃上“定心丸”。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推动造林绿化与全域旅游、康养休闲、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达到271家,森林旅游实际接待人数4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600万元,2021年全市林业生产总值达到37.67亿元。
在绘好“一幅画”上,围绕“五年增绿山川,十年建成森林焦作”,加快森林城市提档升级,让绿色成为现代化焦作最靓丽的底色。突出沿黄生态重点,以王园线生态廊道为骨架,建设沿黄干流生态“绿廊”,建设王园线生态廊道98公里,改造提升沿黄道路75公里,王园线被评为河南省“四好农村路”;以县乡廊道绿化为脉络,编织生态“绿网”,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6782公里。突出示范创建引领,深入开展沿黄干流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近3年新建沿黄干流森林特色小镇24个、森林乡村示范村135个。突出样板工程建设,以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六化”为标准,重点打造武陟千亩梨园等样板工程36处,形成了“绿满焦作、四季常青、三季花开”的生态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