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省内经验
长垣市纪委监委抓好“六字诀”用力用情帮助企业解难纾困
今年以来,长垣市纪委监委把开展“访万企·解难题”活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的重要抓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抓好“选、访、交、督、回、惩”六字诀,用力用情帮助企业解难纾困,有效提升了企业满意度。
一、在“选”字上下功夫,精准确定走访企业。主动对接市发改委、科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市直单位,从全市20000多家市场主体中先遴选出1000家企业,经与市工商联、营商办等市直相关单位共同研判会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集体讨论研究,又从遴选的1000家市场主体中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涵盖起重制造、卫生材料、防腐建筑、环保设备、服装加工、汽车零配件、畜牧养殖等不同行业门类的59家大中小型企业作为走访对象,紧盯涉企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担当不够、履职不力、“新官不理旧账”、不规范使用审查调查措施等五类问题,深入开展走访调研,下沉一线监督检查。
二、在“访”字上做文章,多种渠道发现问题。建立分包联系企业项目工作机制,由领导班子成员、各执纪监督室分包联系企业,派驻纪检监察组和乡镇(街道)纪(工)委协助走访,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资料、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和一线办事人员“一对一”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嵌入式走访调研、查找问题线索、倾听意见建议。与市直相关部门、企业首席服务员建立涉企问题线索定期移送和联动处理机制,探索实行纪检监察干部为“企业护航员”,选聘重点企业负责人为“廉情监督员”,打破信息共享壁垒,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提高发现和处理问题能力。建立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接收处置绿色通道,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打造了“网络、电话、来信、来访”四位一体信访举报“线上+线下”双向受理模式。目前,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安装监督举报公告牌1500余个,发现需政府及职能部门研究解决问题37条。
三、在“交”字上求实效,集中交办问题线索。对通过走访调研、信访举报、单位移送等渠道发现的营商环境问题线索进行认真梳理,建立专门台账,由纪委主管副书记主持召开营商环境问题线索集中交办会,印发问题集中交办通知,制定问题交办清单,明确整改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确定整改时限,要求主管责任单位主动认领任务,加强问题分析研究,逐条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和具体责任人,对问题进行重点交办、挂账督办,确保交办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同时,要求主管责任单位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整改问题要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坚决防止避重就轻和虚假整改。
四、在“督”字上出硬招,确保问题真改实改。抽调纪委监委、市营商办人员,成立由领导班子成员任组长的6个监督检查组,选取与企业联系密切、企业反映问题相对集中的36家市直单位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通过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暗访等形式,重点督导检查主体责任落实、落实相关政策、办理集中交办问题等情况,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问题整改高质量。由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成立明察暗访组,通过一线访、窗口查、驻点守等方式,督导检查集中交办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对发现的思想不重视、整改不到位、企业不满意的单位,采取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办通知书、工作提示函等形式,督促问题整改落实,限时整改到位,确保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企业和群众不满意不放过。长垣市纪委督促市财政局、科工信局为企业办理研发财政补助资金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大幅压减办事时间,获得企业好评,并被省纪委宣传报道。
五、在“回”字上见行动,及时开展跟踪回访。深入扎实开展“访万企·解难题”活动跟踪回访工作,在回访主体上,按照“谁走访、谁回访”的原则,由领导班子成员、各执纪监督室牵头回访,派驻纪检监察组、各乡镇(街道)协助回访;在回访形式上,采取全市统一组织、县乡上下联动的模式,通过实地查看、视频连线、电话回访、“一对一、面对面”上门回访等方式开展回访;在回访对象上,坚持做到对问题反映人、企业负责人、办理科室负责人、办理单位负责人、重点企业廉情监督员“五必访”;在回访内容上,坚持做到对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相关政策落实情况、集中交办问题办理情况、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监督举报情况、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五必谈”。目前,省纪委和新乡市纪委转办的8起营商环境问题以及长垣市纪委集中交办的37条企业反映问题均已办理完毕,企业对办理情况比较满意。
六、在“惩”字上强震慑,严肃惩处不为乱为。对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实行“零延迟”处置机制,做到优先研判、优先处置、优先分办。开展“清零”行动,对2020年以来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进行清仓起底,建立“清零”台账,采取上级领办、直查直办、挂牌督办等措施认真查办。建立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5个执纪监督室直办督办、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和乡镇(街道)纪(工)委各负其责的“1+5+X”问题查处工作机制,重点围绕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不担当不作为等损害营商环境行为,优先查处、快查快办,持续保持高压震慑态势。目前,共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6起,处理10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