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本市政策

焦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印发“万人助万企”十项重点措施的 通知

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局机关各科室、局属二级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六个精准要求,依据《焦作市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以下重点助企措施,请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大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质量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强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产业、现代生物及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及大数据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6个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积极推荐一批国家级、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建设培育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

二、高质量编制四个图谱依托“266”产业集群,围绕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和铝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前沿未来产业布局,绘制产业链、企业分布、核心技术、市场分布等四张图谱,进一步理顺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完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邀请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行业专家把脉问诊,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持续开展三对标四提高活动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速升级强化工业强基工程培育遴选一批带动作用强、保障程度高的工业四基产品和技术,择优推荐国家强基工程专项支持加强创新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荐入选省级创新型企业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加强技术标准建设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加大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和应用,支持全市造纸机械、工程机械、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一批高端制造业技术的创新提升

、加大头雁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培育力度。依托我市50”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集聚要素资源,培育成长为制造业头雁企业,提升产业链掌控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以打造百亿企业、50亿企业为目标,重点培育发展态势好、核心竞争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突出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强做大,在产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不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开展民营企业对标提升行动做好小升规工作。实施千企上云工程以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

六、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铝工业能源工业轻工产业等传统产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等"三大改造"力度。坚持转型、调整、改造和优化,推动产业链升级再造,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和层次。按照省委省政府近期决策部署,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运用五化(项目化、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方案化)工作法,扎实开展省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七、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应用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把新材料、现代生物及生命健康、电子信息及大数据、新能源及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支撑未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突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提升数字经济牵引能力。深化与数字产业头部企业合作,培育焦作本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应用

八、加大恵企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助企办职能,协调各部门围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数字转型、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电力通信、物流运输、要素保障、灾后重建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全市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定向精准为全市企业服务。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政策宣讲,帮助企业学习政策、用好政策,确保惠企政策落细落地落实。

、加强企业服务力度。依托企业纾困360”平台,聚焦服务企业发展的各方力量,合力推动部门独立作战转变为跨县(市)区、跨部门联合作战,减少企业非必要检查工作支持各县(市)区建立绿色通道日机制,召开专题座谈会,集中听取企业诉求和建议,组织行业部门现场为企业解决难题。提供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常态化制度化优质服务。

十、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关心关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全力支持企业家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担当作为,做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围绕管理创新、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每年在全国重点院校举办四场以上高规格企业家培训活动,努力锻造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家国情怀和国际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新时代高素质企业家群体,使之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2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