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发改委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2010年宏观调控中心转移 “促转变”成主角

发布时间:2010-02-20      来源:大河报—大河财富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在过去一年的投资中,政府的应急性投资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但是,经济企稳回升后,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由政府投资向市场驱动转变。
  □本报记者万军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投资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驱动力。这一特征,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国家4万亿的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得以成功“保增长”的核心动力,其对于拉动中国经济此轮快速回升居功至伟。
  国家统计局2月初公布了2009年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经济贡献,其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在2009年创出新高,达92.3%,拉动GDP增长8%。
  在已经开启大门的2010年,投资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新的一年,我国的投资原则与方向会否改变?如果改变,又将偏重哪些方面?
  延续为主严控“新摊子”
  综合目前国家发改委放出的各种信号,新的一年,在努力扩大内需和出口的同时,投资依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
  “虽然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调整以投资为主、消费为辅的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主动力切换成消费,但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投资仍将是新一年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此,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表示,“不过,就目前来看,投资的定调却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此前不久召开的国家发改委全国工作会议上,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201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重点放在在建和收尾项目上,严控新铺摊子。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经济工作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4万亿元投资,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在2009年只完成了一半,大约5900亿元。有关专家认为,4万亿元是一个长期规划,余下的投资将在2010年陆续到位,这意味着今年仍将是政府投资唱主角,且这种投资是可持续的、可追加的。
  据了解,这5900亿元的大部分都放在了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就是路、水、电、气及环境保护和技术改造。还有一部分是安排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像京沪高速铁路,以及重要高速公路的联网,这些将会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起作用。
  这无疑遵循了四万亿最初的投资方向。“如今,4万亿元投资计划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外表示。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表明,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
  从“保增长”到“促转变”
  根据官方部署,2010年宏观调控的重心将从“保增长”转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控新增项目投资、抑制盲目重复建设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过于依赖物资消耗。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凸显出来,在保增长的短期目标基本实现后,转变发展方式势必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对此给予的诠释,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的信息。此次会议提出,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保增长取得重要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环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重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把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而今年经济工作涉及的八个重点投资方向中,则有至少两个方向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比如第二个方向提出,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支线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建设。
  “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工程。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细则,修订并组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这些内容,同样为第二个方向之规定。
  在八个方向中,第五个方向是“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关工作,扩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其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提出“推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支线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建设。”此前在提到产业结构调整时总在说新能源、新生物、新医药等宏观大领域,这次发改委通过文件细化到了项目。
  特别关注民生
  “随着包括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内的一揽子计划有效实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下一步,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执行中,要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三农’,更加关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关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国家发改委官员对外表示。
  在这中间,民生被放到了首要关注的位置。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本报记者查阅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发改委工作会议有关材料,注意到今年中央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比如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再比如,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旅游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还比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城市棚户区、工矿区棚户区及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更是作为新年五项工作之一被专门提出——“加快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开展廉租住房建设,各地要在配套资金、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支持。”
  事实上,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考察保障性住房工程时也指出,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普通商品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受到了决策层的普遍和高度重视。
  “居民消费仍然不足,是我国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表示,通过消费需求的扩大,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是我国这样人口超大规模的大国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同样指出,只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保障健全了,才能够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才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政府、市场投资“双驱动”
  在过去一年的投资中,政府的应急性投资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但是,经济企稳回升后,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由政府投资向市场驱动转变。
  “国进民退”曾经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备受争议。这一现实背景是,在4万亿元投资流向市场时,产能过剩、信贷风险、资产泡沫等声音随之而来,各地开始了“大、干、快、上”的盲目建设,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在一年之内的“过山车”效应,让学者和经济学家对4万亿元的流向产生疑问,并对4万亿元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产生担忧。
  不少专家还认为,从2009年的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来看,基本上是投资“独轮”在转,消费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而投资又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营企业家的热情并未调动起来,民间投资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今年如何带动民间投资将是投资领域拉动增长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让微观的市场去发挥作用,也就是让民间投资去发挥作用,但如今民间的投资处于低迷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力量。然而经济增长最终还要靠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表示。
  事实上,一个客观的现象是,当前的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中又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必须进行相关领域改革。
  对于这一点,中央显然已经意识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称,今年将不断充实和完善4万亿元投资计划,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安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30亿元中央投资,同时,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
  另一个主要方面,是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措施意见。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促进结构调整和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服务和引导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完)
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5 Jiaozuo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ion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jzsfgw@163.com 电话:0391-3569032 3569855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89号阳光大厦
豫ICP备11016930号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01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8000003